2025年是创新药价值重估的一年,对创新药行业发展历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政策面上,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了43款创新药,其中国产创新药多达40款,同比增长59%,创历史同期新高。这显示,政策重心已从单纯的“控费”转向“支持创新”。
在国际化进程上,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国家医保局在7月1日的介绍,2024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额超500亿美元,中国药企完成了超过90笔海外授权的交易。医药魔方最新统计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的对外授权交易超越2024全年的BD交易规模,刷新历史纪录。
受多重利好因素影响,创新药板块持续走强,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康弘药业的市值已近400亿,年内股价涨幅超过100%,逼近历史新高。那么,如何看康弘药业的估值呢?
根据康弘药业今年上半年的半年报,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24.54亿元,同比增长6.95%;净利润7.3亿元,同比增长5.41%。
市盈率、市净率以及PEG是观察投资价值维度的三大指标。康弘药业的动态市盈率,30倍出头,仅相当于国内龙头恒瑞医药的一半。市净率4.52倍,同样是恒瑞医药的一半。一般来说市净率较低的股票,投资价值较高。
PEG即市盈增长比率,由公司的市盈率(PE)除以3或5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得出,PEG小于1仍旧处于价值投资的“击球点”。2021年到2024年四年时间,康弘药业的年化净利润增速为100%,PEG更是远远低于1。
最关键在于康弘药业自身结构的四大维度奠定了未来成长性,打牢了利润增长的基石。
成长性维度之一:“国产创新药”之光的一次迭代
康柏西普是康弘药业的王牌产品,年销售额已达20亿规模且持续高速增长,RVO纳入医保驱动未来两年持续增长。作为中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融合蛋白类生物药,其成功历史贯穿了研发突破、市场颠覆与国际开拓的全链条,在世界眼科生物制药领域,成为国产创新药实现从“跟跑”到“并跑”跨越的典范。
康柏西普的最大变化是新一轮迭代——高浓度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正在开展Ⅱ期临床试验。高浓度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上市后,有望通过更高的摩尔剂量提供更长时间的有效玻璃体浓度,对VEGF信号产生更持久的抑制作用,达到与阿柏西普8mg相似的临床效果,并与KH631、KH658等基因疗法协同构成眼底疾病长效治疗管线。
成长性维度之二:基因药产能释放撑起商业化想象
今年上半年,康弘药业在研的基因治疗药物KH631已进入临床Ⅱ期,中美临床试验工作持续推进,中国Ⅰ期临床试验部分成果已于2025年5月在美国视觉和眼科研究协会(ARVO)2025年年会上分享,低剂量首例患者在注射KH631后2年内无需补救治疗。
基因药物研发周期长(通常10年以上)、投入大(单款药物研发成本超10亿美元),但临床需求迫切(如罕见病、癌症等)。其生产具有技术壁垒高、工艺复杂、个性化需求强等特点,长期以来受限于产能不足的瓶颈。若产能不足,即使药物获批,也可能因“有需求无供给”而错失市场机会。产能释放能让企业快速响应商业化订单,覆盖已获批适应症的患者群体,并为新增适应症(如从罕见病向常见病拓展)储备供给能力,避免因产能不足制约增长。
康弘药业基因药物生产基地项目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主体封顶验收,预计2026年1月正式投产。建成后将用于开展基因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样品和商业化产品生产。基因药物生产基地将实现基因药物产业化,增强康弘药业在供应链安全、成本控制、商业化速度、技术壁垒和行业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在加速研发成果转化,缩短在研药物上市时间的同时,为后续基因药物管线的开发提供保障,促进包括商业化在内的企业盈利能力提升。
另外,中成药产业方面,子公司济生堂醇提智能化生产车间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实现从药材投料到浓缩干燥的全过程自动化运行。通过DCS自控系统智能化原料提取,启动MVR浓缩器与提取系统信号联系进行药材溶液二次浓缩,比传统的单效节能模式节能89%以上,与纯电蒸发器比较节能62%以上。车间采用液相与液相相通,气相与气相相通的设计方式,每批次产品生产可节约四分之三以上的氮气,成为兼具成本优势与环保效能的先进制造平台。
未来成长性之三:破局红海的“仿制+创新”双轮驱动
6月30日,国家药品评审中心官网显示,康弘药业的利非司特滴眼液(商品名:朗悦明)以3类新药在中国独家上市,为干眼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干眼药物市场规模达到47.9亿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16.17%,为干眼药物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由于原研药Xiidra长期处于独家供应地位,价格居高不下,利非司特滴眼液的仿制难度大,对分子结构的稳定性、靶向性要求极高,稍有偏差便可能导致药效大打折扣。作为全球首个治疗干眼体征和症状的处方药,其化合物专利直到2024年底才在中国到期。此前,尽管国内众多药企对攻克这一“难题”充满期待,但由于在制剂稳定性控制、生物利用度匹配等技术环节面临重重挑战,导致仿制工作屡屡受挫,进展缓慢。
正是基于创新基因,康弘药业完成了仿制药领域突破。研发的5%利非司特滴眼液(朗悦明)以3类新药身份获批上市,一举成为国内首个该品种仿制药。更以充足灵活的供应体系,以及未来潜在的市场覆盖,使该药物的可及性得到了极大增强。
在眼科的优势治疗领域之外,康弘药业通过聚焦新型作用机制与关键靶点布局,开发具备差异化优势的创新药,精准切入精神神经疾病治疗领域的临床未满足需求。
由公司自主研发的KHN702是一种高选择性NaV1.8抑制剂,用于治疗急性疼痛,是新型非阿片类镇痛药物,无成瘾性,属于化药1类创新药。前期已完成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安全性较好,且在多种疼痛模型中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预期临床应用前景较好。KH607是小分子γ-氨基丁酸A亚型(GABAA)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属于化药1类创新药,目前处于临床Ⅱ期。已完成的研究结果显示安全有效,有望填补当前国内产后抑郁领域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中药一类新药KH110,Ⅲ期临床正稳步推进中,有望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
这些进展清晰地表明,康弘药业在精神神经领域已经建立起了一条极具潜力的创新药管线,创新实力正伴随研发管线的梯度推进持续释放。
未来成长性之四:ADC新药突围,精准卡位全球肿瘤赛道
康弘药业在肿瘤治疗领域积极布局,通过自主研发构建了涵盖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及ADC的研发体系,开发具有创新作用机制和克服耐药潜力的抗肿瘤药物。
3月27日,公司申报的注射用KH815的I期临床试验申请获得澳大利亚人类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作为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型双载荷(dual-payload)抗体偶联药物(ADC),备受业内关注。KH815通过双毒素载荷与多机制协同,不仅提升了单药疗效,更为克服现有耐药难题提供了新策略。其临床前数据为后续转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成为实体瘤治疗领域的下一代突破性候选药物。
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脑肿瘤之一,具有生长迅速、侵袭性强、复发率高等特点。KH617是国内首个具有合成生物学来源的Ⅰ类新药,也是康弘药业合成生物学平台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产品,2023年2月获得美国FDA针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孤儿药资格认定,2025年5月正式获批与标准治疗方案联合用于新诊断的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试验。目前国内I期临床研究显示,在设计的最高剂量下,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毒性(DLT),安全结果超出预期;同时受试者靶部位的肿瘤体积减小,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效益。目前KH617处于临床II期阶段。
从康柏西普的持续领跑,到基因药物基地的产能蓄势,从利非司特滴眼液的市场破局,到KH815在ADC领域的全球领先,康弘药业的成长逻辑始终锚定于创新的本质。在创新药价值重估的浪潮中,其以远低于1的PEG、扎实的管线梯队与不断释放的商业化潜力,构建起兼具安全性与成长性的投资价值坐标系。
未来,随着各领域创新成果的持续落地,康弘药业不仅将实现自身业绩的跨越式增长,更将以中国创新药标杆的姿态,在全球生物医药的竞技场上书写属于东方的创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