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北京时间16:30至18:00,巴塞罗那时间10:30至12:00,一场跨越万里的文化对话在云端展开。简阳市射洪坝筒车小学与西班牙中国学校通过视频连线,以中秋为媒、文化为桥,共同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 国教育交流活动。
成都市人民政 府侨务办公室侨务事务处相关负责人、简阳市侨台办相关负责人、简阳市教 育 局相关负责人、简阳市射洪坝筒车小学党支部书 记、校长田慧、简阳市射洪坝筒车小学专 职副书 记钟会、简阳市射洪坝筒车小学副校长颜 芬、中西文化桥梁协会会长毕蕾等相关领导与孩子们一同聆听筒车转动的水韵,感受非遗的温度,见证文化的相遇。
这场活动不仅让两国学子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中西文明间架起了一座温暖的友谊之桥。
云端启幕:文明对话的大门悄然开启
活动开始,筒车小学的校园里洋溢着节日的氛围,而屏幕另一端,西班牙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孩子们的笑脸上。
“学子笑靥穿越时空,筒车转动的水韵与西班牙窗棂的阳光,悄然叩响文明对话的门扉。”主办方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这场相遇。
筒车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更是教育国际化的生动实践,让孩子们在比较中理解多元文明的价值。”
文化传承:一盏心灯映长河
筒车小学党支部书 记、校长田慧在致辞中以“筒车”为喻,将中华文明比作流动的江河。“筒车本是钓月之具,今夜转动的不只是竹轮,更是五千年文明的清辉。”她深情说道,“那抹‘金色黄’——是黄河奔涌的血脉,是黄土沉淀的乡愁,是黄皮肤儿女共有的精神图腾。”
田慧还特别感谢了中西文化桥梁协会与驻西使馆的支持:“是你们的努力,让山海相隔的双手在云端相握,让文化传承的友谊跨越海洋。”
指尖美学:巧手织就团圆梦
在《月满中秋 灯影重重》云端美术课上,筒车小学的陈丹与周丽萍老师带领学子动手制作竹灯笼。
竹篾轻弯如月光弧度,麻绳缠绕系相思,干花点缀入秋意。
当孩子们高举彩灯,齐声吟诵“千里共婵娟”时,屏幕内外星光璀璨,团圆有了具象的模样。
“当灯笼亮起的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那圆圆的月亮。”一位筒车小学的学生激动地说。
而另一名学生则说:“我们把思念折进灯笼,送给远方的朋友。”
丝弦传情:琴韵涤尘寄秋思
非遗古琴课《走进千年琴音》将活动推向高潮。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古琴传承人张勇老师轻抚琴弦,十三弦震颤间,《高山流水》的旋律如先民以乐为信,与苍穹对话。
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中华文明的密码本。
琴音漫过马略卡岛的午后与筒车小学的黄昏,弦声如流水抚平两地学子的心灵褶皱。“当焦虑化作轻烟消散,我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宁静。”筒车小学一名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体验。
文化星火:照亮归途与未来
活动尾声,主办方总结道:“本次活动以‘影像初识——共识凝聚——根脉唤醒——实践共鸣’为脉络,织就跨国教育锦缎。”
竹灯笼的暖光照亮了海外学子的文化认同之路,古琴的余韵则成为中西文明对话的“摩斯密码”。
“所谓团圆,原是天下人心归处皆故乡。”田慧校长意味深长地总结道,“此刻,琴弦与麻绳交织的温度,童心与明月共鸣的永恒,正是文化传承最好的注脚。”
这场云端之约,不仅让中秋的明月照亮了西班牙的窗棂,更让中华文化的种子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
当古琴的丝弦与麻绳的缠绕交织成文化之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育的力量,更是文明互鉴的未来。
正如田慧校长所言:“文化的相遇,终将汇成人类共同的星河。”(刘思语)